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对经典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批评与决定”
晚清之季,浸润了传统中国族别意识影响的西方民族主义促发和完成了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在这一时期的撰述和社会活动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这为他们后来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铺平了道路.民族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成时的思想动力背景与现实境遇任务,民族性自然地成为后者解析文艺时与阶级性并行不悖的考察维度和价值诉求.然而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介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始以阶级性排斥民族性,以国际主义扬弃民族主义,文艺的民族性维度受到排挤.尽管如此,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并未彻底摒弃文艺的民族性,而是在批判、扬弃狭隘落后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同时,辩证容纳了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斗争相统一的民族主义.虽然是对经典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继承,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民族观建设并没有一味地盲从和照搬前者,而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展开了有别于和超越于它们的探求,从一开始便是具有某种”中国化”特质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民族观 文学价值
胡俊飞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国内会议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498-507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