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脑-肠轴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现代医学对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治疗亦无特别有效的药物,故仍谓之综合征.近年来随着神经胃肠病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脑-肠轴(brain-gut axis)学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仅是肠道疾病,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所致.肠道的神经支配及调节是由肠道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和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协同完成,将胃肠道与CNS联系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被称为脑-肠轴.脑-肠轴影响胃肠道及CNS功能需由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BGP)介导、将内外部信息整合在一起.脑肠肽由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主要分布在CNS、ENS和胃肠道,具有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双重作用.目前发现的脑肠肽包括:胃动素(motilin,MTL)、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促生长素(Ghreli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胃泌素(gastrin,GAS)、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ⅥP)、P物质(substance P,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褪黑激素(melatonin)等.目前对IBS的治疗已由传统的主要针对终末靶器官-肠道治疗(解痉剂、促胃动力药)为主转向包括精神行为治疗在内的调整脑-肠轴稳态的综合治疗.在治疗上更加关注精神行为因素对治疗结果(包括临床症状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5”.通过对整体(脑-肠轴)与局部(胃肠道)多方面调节,中医对机体的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发挥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在治疗IBS上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脑-肠轴的角度,综述了中药经方、中药验方、中药灌肠、及推拿、针灸等非药物中医技术对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效果的最新进展.中医药能改善多个症状,调节人的整体功能,是治疗综合征的优势方法.然而,有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关注.(1)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与传统祖国医学之整体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关多种活性介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重要的结合点. (2)迄今临床尚无任何单一药物被证实能有效治疗IBS,另外还有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因而,中药的辩病辨证治疗有其优势,但需统一的严格的中医诊断标准及随机对照、大样本研究. (3)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是目前的常用方法,中西药联用、针灸、微波等多种手段结合,也具有二定疗效,但其可重复性、相对稳定的治疗方案需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有效成分的研究还需深入. (4) IBS是一慢性功能性疾患,中医药对人整体功能的调节具有显效,所以,除了临床症状的改善之外,其生活质量(QOL)、忧郁、焦虑等精神、社会因素方面也值得研究.探讨中医治疗的多靶点效应与脑-肠轴、脑肠肽的关联,有利于揭示其潜在的机理,更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治疗 脑-肠轴 疗效评价

陆夏敏 陆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消化科

国内会议

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690-694

2014-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