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
肠道炎性疾病广义上包括各种以肠道反复、慢性的炎症性改变为特点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BD)、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MUSE)等,狭义则专指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原因未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些年,随着我国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的改变和诊断水平以及意识的提高,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变多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部位多在远端结肠及直肠,也可累及近端或全部结肠,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而近年来,随着UC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希望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探寻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领域对UC发病的认识包括遗传基因方面、神经精神环境方面、免疫方面、肠黏膜屏障方面和感染方面,虽然不能明确指出具体机制,但可以认为是以上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为在遗传基因易感性的前提下,环境和精神对机体的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或异常的同时肠屏障受损,加之肠道感染的可能使肠道通透性改变或增高而发病.我国传统医学则从不同病因和病理因素方面阐述了UC相关的病机,从湿热、寒湿、瘀热、瘀血气滞、脾阳虚、脾肾气虚、瘀毒阻滞、痰瘀互结角度,将疾病不同的理解为内痈、肠风、脏腑风湿等.
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机制 中医理论 西医理论
石磊 施丽婕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645-647
2014-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