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分析及用药规律探讨

目的:通过收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 方法:按照西医诊断标准将120例FD病例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两类;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脾虚气滞、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胃不和、寒热错杂五个证型;根据不同发病诱因将病例分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气候变化、劳倦过度、无明显诱因五组;进行数据统计.统计治疗药物出现的频次.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X2检验,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120例FD患者中,PDS与EPS患者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证数量最多,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相对较少.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中脾虚气滞证数量最多,存在关联性(P<0.05);上腹痛综合征(EPS)中肝胃不和证数量最多,存在关联性(P<0.05).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在不同FD西医亚型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诱因为情志不畅的患者数量最多;其次为饮食不节;气候变化和劳倦过度数量较少.饮食不节引起EPS较PDS多,气候变化、情志不畅和劳倦过度引起的PDS和EPS数量无明显差异.治疗用药中健脾理气药运用较多.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有明显差异,PDS以脾虚气滞证为主,EPS以肝胃不和证为主,FD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用药注意临证加减,注重调和肝脾,理气和胃,灵活运用理气药物.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证候学特征 疾病亚型 用药规律

茅霄芸 周晓波 沈洪 陈静 杜斌 沈天华 郑凯 张星星 刘增巍 成家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287-295

2014-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