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文明是可能的
生态文明的希望之所以在中国,是因为中国还有着没有泯灭的以差异互补共生为特质的哲学,因为中国还有着没有消亡的乡村。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有农场但没有农村社会,有农业工人但没有农人文化、有农业但没有农艺技能。中国还有乡村,因而还有着未被钢筋水泥全覆盖的生态系统以及还没有最后凋敝的乡土文化,还有着建立一个从民居、产业、养生、乡土文化到乡村社会的自洽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可能。这个可能正在变成现实。在彭州大坪村,它是废墟上新建的生态民居、书院、诊所和农场,在巫溪县,它已成为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的操作流程。在这里,生态文明不是一个乌托邦,而是摸得到的耕读游艺产品,看得见的社会管理机制,听得到的百姓话语,读得到的调研报告,走得进的生活方式。虽然它仍然是一场实验,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实验,但是己经探索出了党政主导、多方参与的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贵经验,探寻出了老百姓通过满足参与感、激发道德感、生长自豪感、从而获得幸福感的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 农村建设 生活方式 幸福感
廖晓义
国内会议
美国加州
中文
231-237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