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不同证候患者凝血功能差异研究
中医将冠心病定义为”胸痹”范畴,主要是因为冠心病患者以胸痛胸闷为临床主证,而中医临诊辩治时又根据患者实际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实证多见”痰” ”瘀”而虚证则多以”阳虚” ”气虚” ”阴虚”为多.发病初期多以气滞、痰阻,继而出现血瘀、气虚、阴虚.对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出现凝血或是硬化斑块是心血管意外发生的重要诱因,一旦凝血导致血管的破裂,那么就会在破裂处形成血小板血栓,导致病情的恶化。因此,个性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显得尤为关键。本实验中发现,PT各组比较气滞血疲和气虚血痕两组分别明显短于气阴两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不管是气滞血疲证还是气虚血疲证患者都比气阴两虚证患者更容易出现凝血,而INR的比较发现,气滞血疲证患者INR明显短于气阴两虚证患者。因此通过研究后发现,冠心病中医各证候组间,气滞血疲证患者相对血栓风险更高,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气滞血疲证患者更应该注重抗凝抗斑,活血化疲的一系列治疗的手段。
冠心病 中医证候 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
褚瑜光 胡元会 李军 宋庆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71-173
2015-06-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