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洪雅林埸三種植被復原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質的調查分析

本研究选择洪雅林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针叶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以及天然次生林植被恢复模式,通过对3种林下的土壤剖面进行调查以及土壤样品的采集分析,来评价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3种模式下,土壤容重天然次生林(EBLF)<柳杉林(CFP)<水杉林(MGP),说明天然次生林土壤最疏松;(2)蓄水保水能力,水杉林同柳杉林差异不显著,而天然次生林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可以避免或减少降雨强度大形成的地表径流;(3)土壤活性酸及潜性酸MGP>CFP>EBLF,但各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4)中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表现为:CFP>MGP>EBLF,各恢复模式土层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显著差异,均呈递减趋势;(5)不同模式下土壤全N、全P含量依次为CFP>MGP>EBLF,与土壤有机质走势一致;(6)土壤主要特性的Pearson相关系数说明土壤酸碱值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除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外,与其它理化指标成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天然次生林改良土壤结构的能力较好,针叶林土壤结构较天然次生林紧实,物理性质较差.

柳杉 水杉 植被复原模式 土壤环境 理化性质

董田建 程力 张学强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省洪雅县林场,四川洪雅620300

国内会议

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

台北

中文

101-108

2015-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