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者氣味成分研究及在放歸中的應用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存在非常复杂的生态关系,被捕食者可以通过嗅觉刺激来检测捕食者的存在.气味来源于肉食动物粪便、皮腺分泌物、尿液、肛腺分泌物及排泄物组件中的一些挥发物,通常会引起同领域的啮齿动物产生先天性的恐惧行为及生理反应.草食动物的尿液通常带有一股非常强烈的草本植物气味,而大型猫科和犬科动物等肉食动物的尿液具有一股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般同区捕食者在对啮齿动物行为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分区捕食者,而被捕食者对捕食者的反应通常认为是捕食者身上具有硫化物的缘故.捕食者的气味可以使被捕食者出现行为冻结、回避、防守等反应,也会对生理上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对捕食者气味对被捕食者的行为及生理上的影响并讨论在野外放归中的重要意义及应用价值.大熊猫人工繁殖的难度很大,其中由于圈养的原因导致大熊猫繁殖能力退化,这就导致大熊猫的繁殖更加困难,但经过不断的努力,至今为止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在逐年增加,已初步的具备了自我维持能力,这一切也为野外放归提供了稳固的种源基础。我国大熊猫保护中心提出的大熊猫异地保护的目的就在于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来保护和恢复野外种群的数量。探明捕食者气味刺激中的有效成分,以及在接受刺激信号后的反应,可以在放归之前人为的对大熊猫的觅食、天敌的认知和躲避捕杀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从而提高大熊猫的野外成活几率。这类整个研究正在进行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捕食者 气味刺激 被捕食者 放归行为
刘海彬 黄炎 刘洋 李德生 张和民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雅安625000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雅安625000;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623006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623006
国内会议
台北
中文
233-238
2015-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