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椎动脉供血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发病与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 方法:颈性眩晕患者93例,年龄26~80岁,平均54.5岁.病程1周~30年,平均46.2个月.由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诱使颈性眩晕患者其发病,同时使用近红外光谱仪动态观察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的变化及其诱发症状情况. 结果:93例患者中,被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诱发颈性眩晕发病者85例,阳性率为91%;近红外光谱仪检测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异常改变者82例,阳性率为88.2%.左有两侧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变化的阳性率分别为69.9%和76.3%,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颈性眩晕发病与椎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变化有关,左、右两侧椎动脉在颈性眩晕发病上权重相当.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和近红外光谱仪检查有助于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性眩晕 发病机制 椎动脉供血区 脑血流量

陈栋 李中实 石东平 蒋欣 赵景鑫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

北京

中文

1-2

2015-12-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