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为修复湿地功能和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基于保护鸟类生境、保护物种种群、保护滩涂湿地等湿地修复技术研究和生态补水工程建设技术的研究,综合考虑水源的选择、生态补水量、补水时间及补水频率等,制定和优化生态补水方案,并对修复效应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和科学、合理的评估.根据多年来对湿地修复的系统调查数据分析,结合生态学、水文学等理论知识,综合考虑时间尺度及空间尺度的分异性,将水量总量控制配水技术和格局优化配水技术集成,形成关联度高、可操作性强、比较成熟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2万公顷的湿地修复示范区.通过对湿地组成要素和鸟类生境响应的效应评估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明显修复,退化湿地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鱼类、水草等动植物不断丰富,鸟类等代表性湿地指示物种数量显著增加,生态承载力得到大幅提高,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广效应.
区域湿地 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承载力 黄河三角洲
刘月良 朱书玉 单凯 王玉珍 王伟华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东东营257091
国内会议
山东东营
中文
32-39
2013-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