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退化沼泽蚂蚁巢丘大量形成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湿地中无脊椎动物筑巢和取食活动,能够调节土壤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蚂蚁巢丘是沼泽湿地中广泛分布,特别是随着湿地旱化程度的增强,其分布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大型陆生无脊椎动物分布格局的变化,对沼泽系统元素循环的影响应得到关注.在三江平原小叶章-鼓囊苔草退化沼泽对蚂蚁巢丘体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三种蚂蚁巢丘体温室气体的排放动态,估算了蚂蚁巢丘对沼泽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调查样方内,共发现蚂蚁巢丘体92;黄毛蚁(Lasius flavus)和黑毛蚁(Lasius niger)巢丘的密度大于光亮蚁(Formica candida).生长季三种蚂蚁巢丘体C02的平均排放速率对同期自然沼泽土壤CO2排放速率的1.08-3.09倍.黑毛蚁巢丘体CO2平均排放速率显著小于光亮蚁和黄毛蚁(L.flavus)巢丘体.蚂蚁巢丘体为CH4的吸收”汇”,而对照自然沼泽湿地CH4的排放”源”.与对照沼泽土壤N2O排放速率相比,蚂蚁巢丘体N20排放速率季节间波动更加剧烈.蚂蚁巢丘体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量分别占沼泽土 壤排放总量的7.02%,-4.28% and 3.35%.蚂蚁巢丘体增加了沼泽土壤气体排放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因此,沼泽湿地研究中,充分考虑蚂蚁巢丘体的作用,对构建和理解完整的湿地系统C和N循环与平衡非常重要.

沼泽湿地 蚂蚁巢丘 温室气体 土壤呼吸

武海涛 吕宪国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吉林130102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30102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

山东东营

中文

131-135

2013-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