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本体化”与”本体的符号化”--中国古代”文体”概念的跨语境移植及其现代嬗变
关于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基本方法论的现代阐释,笔者在近年来发表的系列论文和专著中,曾作过较全面的反思和分析,并通过对古代文体论原始文献的重新解读及与西方”语体学”和”文类学”的横向比较,重新阐释了”文体”概念的基本内涵,对”文体”与”体裁”、”风格”、”语体”、”文类”、”体性”、”体貌”等概念间的关系也作了较详细的辩证分析,同时也注意到了最为流行的关于古代”文体”概念的”体裁——风格”二分式释义模式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演变及文论建构历史的内在联系.在近来的阅读和思考中,笔者又逐渐发现”体裁——风格”二分式释义模式得以产生和流行的原因并不单纯,其线索也并不单一,而是与近现代以来发生的中—日—西三方语言—文化的多向交流这一复杂的历史密切相关.正是在中日西三方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跨语境移植和中西对译,使中国古代”文体”概念的用法和语义产生了本质性的转换.
古代文体论 文化语境 释义模式 跨语境移植 本体符号
姚爱斌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10-312
2012-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