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2”武汉短时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本文通过使用分辨率为0.5°*0.5°的gfs资料、逐三小时的laps资料,以及雷达、gps、微波辐射仪资料对2011年2月12日发生于武汉的一次短时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这次过程的最主要影响系统是位于急流出口区的涌线,另外配合高空低槽、低空切变线,以及地面冷垫、中尺度辐合区为暴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②中低空的西南急流及低空850hPa的东南风,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③降雪发生前除近地面以外,整层大气均<0℃,为雪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温度条件.此外低空有逆温存在.④物理量分析显示,中空700~500hPa附近为主要的动力和不稳定源地,武汉暴雪发生时间段内对应了最强的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以及对称不稳定.⑤雷达资料分析显示强回波带处于700hPa涌线前方50km;雷达速度图上4.5km左右高度有30m/s以上的急流核存在;回波最强盛阶段中心达45dBZ、强回波中心范围仅5km左右、垂直高度为7km,回波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3.4km高度的低空急流稳定出现的时间与降雪开始的时间对应良好.6、微波辐射仪资料分析显示降雪开始后,湿层开始增厚至10km以下的对流层,其中16:20-18:00在1~6km之间有一个相对干区;整层水汽含量急剧增加,到17:30数值最大为7.0cm;整层液水含量也急剧增加,6.5km以下有液态水,17:00达到最大12mm,最多液态水位于4km附近.过程减弱阶段,6km以上湿层消失,整层水汽含量及液水含量均急剧减少.
短时暴雪天气 降雪过程 涌线 物理量分析
李武阶 柳草 李德俊
武汉中心气象台 湖北省人影中心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350-356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