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小麦根部病害的影响
本文拟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根病发生的调查以及病原菌致病力的测定,明确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根病的影响以及小麦根病发生的潜在危害性.不同耕作方式下禾谷镰刀菌和蠕抱菌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深耕方式下的秸秆清除和秸秆还田两个处理,很好的解释了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增强导致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根部病害发生的变化。致病力的增强可能是因为秸秆还田后结合一定的耕作方式,改变了土壤中为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微生物群体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增加了微生物种群的竞争力,使得致病力强的优势种群的竞争力增强,也使得小麦的根部病害发生严重。因此,在应用秸秆还田增强土壤生物肥力、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土壤微生物群体结构变化,特别是土传病原菌的发生动态。有研究表明土传病原菌数量的增加、致病力的增强,不但能够引起小麦根病的加重,而且还对其他病虫害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耕作方式调整后,应加强土壤中微生物和土传病原菌结构动态变化监测,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
小麦根部病害 耕作方式 病原菌 致病力测定
程晓亮 纪莉景 栗秋生 王连生 孔令晓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071000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699-701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