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同碳源对玉米大斑病菌PKA-C基因表达规律的影响

玉米大斑病是威胁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叶部真菌病害,常给玉米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引起玉米大斑病的病菌,是玉蜀黍凸脐蠕孢(Setosphaeria turcica).研究表明,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以及致病性主要受胞外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其中cAMP信号转导途径在病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蛋白激酶A (PKA)是该途径中cAMP的主要效应分子,它又称为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是由两个催化亚基(PKA-C)和两个调节亚基(PKA-R)组成的异源四聚体蛋白.大量的研究证实,许多真菌菌丝的生长、毒力、致病性、黑色素的形成等都与PKA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在已获得PKA催化亚基基因PKA-C部分编码序列的基础上,以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的玉米大斑病菌01-23为材料,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PKA-C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菌落的扩展速度比同期的蔗糖培养条件下缓慢,但是颜色呈黑褐色,且能产生大量分生抱子。蔗糖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很快,但菌落呈灰白色,几乎不产生分生饱子。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不同的碳源能够对PKA-C基因的表达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

玉米大斑病菌 催化亚基 基因表达 碳源培养模式

王茜 王苗苗 郝志敏 董金皋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保定071001

国内会议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厦门

中文

70-70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