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安徽省大豆疫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型分布研究

采用叶碟诱捕方法从采自安徽省大豆主产区的487份大豆田土样中分离到47个菌株.其中从太和县的88份土样中分离出18个菌株,分离出菌株的频率为20.45%;从涡阳县的57份土样中分离出14个菌株,分离出菌株的频率为24.56%;从固镇县的43份土样中分离出7个菌株,分离出菌株的频率为16.28%,平均分离出菌株的频率为9.65%.从上述47个菌株中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TH4,GY65,GZ6),运用形态学和下胚轴伤口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菌丝直径为2.3-6.4μm,近直角分支,可形成膨大体:孢子囊顶生,多倒梨形,长宽比大于1.6,孢子囊不脱落,有内层出现象;它们均为同宗配合的,藏卵器直径为26.0-47.5μn,雄器多侧生,偶见围生:参照主要疫霉分类检索表,将上述分离物鉴定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致病性测定中所有菌株对大豆品种合丰35均具有致病性,伤口接菌的大豆植株与田间植株自然发病症状相同,根据柯赫氏法则证实其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大豆疫霉菌 叶碟诱捕法 菌株鉴定 致病型分布

张立付 高智谋 潘月敏 代玉立 叶晨晨 曹舜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合肥230036

国内会议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厦门

中文

209-209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