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稻白叶枯菌致病小种鉴定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本试验从采自湖北省38个县(市)的白叶枯病标样上共分离得到263个白叶枯菌株,利用含不同单抗基因的6个水稻近等基因系材料IRBB5(Xa5)、IRBB13(Xa13)、IRBB3(Xa3)、IRBB14(Xa14)、IRBB2(Xa2)和IR24(Xa18)作为鉴别寄主对其致病小种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湖北省水稻白叶枯菌的优势致病小种为R4,其次是R5、R3,未发现R7、R8两种小种的菌株.不同区域白叶枯菌致病小种的构成具有明显差异,武汉地区的优势小种为R4,孝感和宜昌地区的优势小种均为R4、R5、R9,黄冈地区的优势小种为R3、R4,荆州地区的优势小种为R5,咸宁地区的优势小种为R3、R5,襄樊地区的优势小种为R2.同时,小种类型与水稻属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中稻上小种类型最丰富,早稻上的白叶枯菌毒力较弱,而毒力最强的R9小种只在中稻上出现.另外,试验还对分离自同一田块不同发病株及同一病叶不同部位的白叶枯菌株的小种构成进行了比较,发现其毒力均存在明显的分化,且其毒力分化无规律性,呈完全随机状态.
水稻白叶枯病 菌株鉴定 致病小种 遗传多样性
程晓晖 李光亮 蔡丽 侯明生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39-239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