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理小种监测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水稻受到白叶枯病菌侵染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水稻白叶枯病菌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差异,目前白叶枯病菌大致能区分为7~10个组群,但由于国内没有一套统一的鉴别寄主,各地关于白叶枯病菌系的划分缺乏可比性.水稻白叶枯病是安徽水稻上的主要病害,承河元等曾于20世纪90年代对安徽省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安徽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存在0、Ⅰ、Ⅱ和Ⅲ致病型,其中以致病型Ⅱ为优势型.近年来随着水稻生产的快速发展,品种调运的频繁,促进了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变异和生理小种的复杂化.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害发生区的小种类型,以及随着水稻品种布局的改变,病菌优势小种的改变情况,笔者从安徽省不同生态稻区的水稻白叶枯病标本中分离出70多个水稻白叶枯病菌分离物,选择具有区域代表性菌株42株,利用金刚30和IRBB14,IRBB13,IRBB4,IRBB203,IRBBS近等基因系,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法明确其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安徽省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共有3种类型,优势小种为X-gds和X-gd6,其中生理小种X-ah7在以往研究中未鉴定,推断可能为新小种。
水稻白叶枯病 病菌监测 生理小种 类型鉴定
张立新 檀根甲 王文相 丁菲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合肥230036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肥230031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316-316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