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瘀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本学科通过50年的临床实践,30年的基础研究,在继承上海石氏伤科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系统地进行了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建立了规范化的治疗技术方法并推广应用,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地阐明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科学内涵以及益气化癖法的疗效机理,形成了益气化癖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气血为纲,脏腑同治,标本兼顾”的临床指导原则以及“益气化癖”的治疗方法;代表方为治疗颈椎病的益气化癖通络方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益气化癖补肾方。系统地进行了益气化癖系列方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规范化研究。采用国际规范化的统计量表以及中医证型量表,开展了系统地临床研究。建立了中医药治疗颈腰椎疾病临床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开展了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建立了临床规范化方案和评价技术。建立了气虚、血癖、肾亏以及气虚血癖肾亏型病证结合模型;证明“气虚血癖”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基础,“肾亏”加重退变,益气化癖方可以明显延缓椎间盘退变。发现并证实大鼠椎间盘退变存在“三期变化规律”,益气化疲方(益气化癖通络方、益气化癖补肾方)在延缓椎间盘退变“三期变化”过程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体现了微观辨证过程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模拟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建立了“慢性神经根损伤模型”;模拟“手术减压”,建立了“神经根减压模型”。发现“手术减压”虽然可解除局部物理性压迫,但不能完全消除局部炎性因子刺激,突破了椎间盘突出导致单纯运用手术解除物理性压迫的传统观念,为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益气化癖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学术思想体系,深化了对中医“气血理论”的认识,验证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科学性,体现了中医药理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益气化瘀法 临床观察 疗效评价
施杞 李晨光 江建春 张霆 卞琴 梁倩倩 王拥军 石仰山 周重建 莫文 叶秀兰 周泉 胡志俊 崔学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0中医骨伤流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层论坛暨石筱山先生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50周年纪念大会
上海
中文
177-182
2010-06-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