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中国文学”都市乡土”概念的建构

本文介绍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形态包括故乡视野、本土视野与都市视野中的乡土三个层次。大陆文学研究者乡土认识的变迁与拓展,面对不同对象时,呈现出不同形貌与内核。面对大陆文学和中国文学整体格局(含纳台港澳文学)时,研究者基本上把乡土全部限定为乡村,城市外在于乡土而与乡土并列。多方比照中,“乡土”认识、意蕴和体例就显得混乱与自我歧异。相对而言,将台湾、香港文学单独处理时,研究者比较能脱离大陆的文学乡土观念,遵循各自的文学史流,在还原中丰富了大陆文学研究者的乡土观念。三地文学创作者与研究者的努力共同开拓了乡土的内涵,并启发着研究界摆脱固定思维,从本质上把握“乡土”的特性,寻求中国文学及至汉语文学界“乡土”的共性,从而提供整合中国/汉语文学的一种角度与可能。“都市乡土”即为一个有效的角度与视点。其中,主要从主体的情感认同入手来确认乡土,地方色彩与日常性、市井性是它在文学书写中体现出来的两个特性。相对于现代文学中特定的文学形态“乡土小说”/“乡土文学”流派中的“乡土”,“都市乡土”里的“乡土”是广泛意义上的乡土,更具实质意味。

中国文学 乡土观念 意识形态 艺术创作

章妮

青岛科技大学

国内会议

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武汉

中文

105-111

2010-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