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更新的文化路径探究--以北京南城天桥地区为例
当前,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北京逐步向“国际化城市”迈进,城市建设中也逐渐凸显出文化层面的要求.然而,现代化城市风貌趋同、旧城经济衰退、城市特色及活力丧失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北京城市更新的文化路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北京南城——以老北京说法有“北贵南贱”、“内尊外卑”的定位,其文化空间的营造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北京南城的天桥地区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作为老北京城悠久的历史文脉组成部分,其发展建设关系到北京文化发展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天桥地区以古老的“宣南文化”为依托,曾活跃了一代代草根民俗表演艺人,同时,随着“天桥剧场”的建立及天桥演艺区规划的奠基,天桥地区逐渐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交融地带,也即将成为集表演文化、草根文化、创意文化集聚的核心地带.以区位特点来看,天桥正处于北京中轴线的南段所经过的区域,对北京城中轴线文化的构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全球城市更新倡导“文化引导型”策略,又恰逢中国大力发展文化建设,重新审视天桥地区城市更新文化定位及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挖掘天桥地区的城市活力来探究其旧城更新的文化路径,从而实现北京南城城市文化复兴的目标.本文在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首先对国内外旧城更新理论发展进行综述,并以历史地理的研究视角对天桥地区的物质空间及文化空间的发展脉络做了系统的梳理.在进行的实地调研与考察中,获取一手资料,得到居民、游客、街道办委员及文化艺人等不同方面的数据,以场所理论为依托,借助社会学调查方法以及地理数学方法,从“实体环境”,“人的活动”以及“场所寓意与记忆”三个方面得到了不同主体对于天桥空间的使用状况及评价,以及对天桥地区的文化期待与评价.在城市可持续更新的理论体系支撑下,笔者尝试对天桥的旧城更新路径从空间、人、政策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能够为当今国内旧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旧城更新 文化路径 城市活力 功能复兴
樊星 马国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国内会议
海口
中文
1-16
2014-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