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城镇化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
在梳理有关文献基础上提出城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聚居形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过程,具有时空双重属性.时间上,城镇化刻画了某一时段人口、产业等要素和空间现象在城乡间的运动过程;空间上,城镇化描述了各种要素和空间现象的分布状态.从一段时期看,城镇化是受某种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从某一时间切面看,城镇化又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结果.论文认为城镇化本质上是个体选择行为的群体响应过程,其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人对于城镇收益大于农村的心理预期,并重新建构了“新四化”背景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论文指出今后10-20年内我国城镇化增速相比目前将有所减缓,但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年均增速可能在0.8-0.9个百分点,城镇化饱和值约为80-87%.论文将城镇化质量归结于四个维度,即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契合度,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度,城乡人居环境的舒适度,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论文最后指出我国城镇化是“信息化时期农业人口高密度分布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具有时空特殊性,在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经验时应更为理性.
城镇化进程 动力机制 饱和值
于兰军 张学强 陈栋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海口
中文
1-12
2014-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