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株凡纳滨对虾病原弧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分析

2012年6-9月福建省沿海城市凡纳滨对虾养殖高位池发生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胰腺发白肿大,空肠,死亡率50%以上,病因不清.本研究从发病现场患病对虾的肝胰腺进行了微生物分离鉴定,BOX-PCR鉴定所分离的的菌株为一株优势细菌,编号为1937.通过16S rRNA基因分析确定该菌为弧菌属(Vibrio sp.).进一步基于rpoD、topA和toxR 3个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表明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o parahaemolyticus).从该菌中还扩增获得副溶血弧菌特异性的溶血素基因.人工浸浴感染实验表明,菌株1937对凡纳滨对虾后期幼体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半致死浓度为1.33×106cfu/mL.肌肉注射感染实验表明该菌对凡纳滨对虾成虾也具有致病性,半致死浓度为1.42×106cfu/mL,并且注射后成虾肌肉白浊,肝胰腺发白,致死率高于其它已报道的致病性弧菌,该菌极有可能为此次发病的主要病原菌.抗生素实验表明,该菌株对诺氟沙星等29种抗生素中的20种比较敏感.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该病原导致的虾病暴发的防控有参考价值.

凡纳滨对虾 病原弧菌 分离鉴定 毒力分析

李小义 王丽萍 黄会 陈艳武 邵宗泽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厦门 361005;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 31500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厦门 361005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厦门 361005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厦门 361005;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 31500;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厦

国内会议

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

福建平潭

中文

925-933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