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三峡考古的阶段性成果与后续考古工作

三峡考古发掘过程中,在丰都玉溪、忠县中坝、哨棚嘴等史前遗址中普遍发现洪水淤积的间隙层,最早可达距今7000多年。发掘中,还普遍发现有断裂、错位地层,倒装堆积、次生堆积、严重磨蚀的遗物等现象。在三峡库区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进行的孢粉分析均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研究者们几乎一致判断,由于水流的淘洗,导致了植物孢粉的大量流失。这些现象,均是对历史上的长江洪水对遗址产生重要影响和破坏结论的有力支持。 由于三峡地区山地、丘陵为主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自古以来,三峡地区的人类活动一直强烈依附于长江及其支流河谷地区。据《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对相关区县文物资源的统计,三峡水库淹没区文物在当地所占比例非常高。综合文物点的时代、内涵、规模等指标,古文化遗存受淹没影响的程度实际上更为严重。譬如,株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等三峡水库腹心地区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早期遗存、历史时期的县城遗址和重要墓地几乎全部分布在淹没区以内。因此,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化研究,始终离不开三峡库区这个文化中心区域。而传统的考古手段,对三峡库区古文化遗存的深人研究、有效保护已经显得无能为力。 鉴于长江历史上的洪水一直对古文化遗存形成了周期性的、不同程度的淹没和破坏,三峡水库消落区正在对部分遗存造成每年一度的周期性淹没和破坏,三峡水库145米水位线以下古文化遗存永久淹没于水下三个基本事实,认为,三峡后续考古工作与水下文化遗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将三峡库区古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纳入到水下文物保护、研究的视野之中,利用日益进步的现代科技手段,继续深化该区域的文物保护、考古科研工作,不仅对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江河湖海之滨的古文化遗存的保护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史前遗址 考古工作 科研成果 水下文物 古文化遗存

邹后曦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0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重庆

中文

56-68,264-285

2010-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