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六朝时期归乡县、信陵县与巴东县沿革考

本文初步理清了六朝时期峡江沿岸的县级政区沿革过程。两汉时期三峡地区属南郡管辖,峡区内仅有巫、秭归二县。三国时,孙吴于三峡地区设建平郡,归乡、信陵二县均为孙昊置建平郡时所设,归乡县初在秭归以东、西陵峡西段之江北,信陵县初在秭归以西,巫峡出口处。但晋吴对峙时,西晋又在西陵峡北岸修信陵城。西晋统一后,由于晋、吴二建平郡合并,建平郡辖县有较大变化,在此过程中,归乡县有可能曾短期废置,旋又复置,故归乡县未载于《太康地志》,而沈约则据《太康地志》否定何志所载归乡县置于三国孙吴之时,后世学者,多信沈约而不信何承天、山谦之,以致后来的地理著作对归乡县认识混乱,沈约之言实为源头。宋元嘉后,信陵县废,下至齐梁之际,归乡县废。梁初时又于归乡县故城东边不远处的江北重立信陵县,此新信陵县有可能是以西晋所修之信陵城为县治,其县名亦当由此而来,辖区则大抵为原归乡县境。到梁朝后期,梁武帝废建平郡,又于株归以东、巫峡出口处的信陵故城置信陵郡,并置归乡县。这样,信陵与归乡二县重建时互换了地理位置。北周时信陵郡废,天和三年时新归乡县改为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又改为巴东县,以迄于今。也就是说,今巴东县是由梁朝时重建的新归乡县演变而来,新信陵县则可能于隋初时被废。由以上梳理可知,今天的巴东县,实由六朝时期的归乡、信陵二县演变而来,而直接的前身则是梁朝时重建的新归乡县。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峡江沿岸的郡县设置也往往随之发生改变,到南北分裂结束时,随着峡江地区不再有军事上的重要性,原本主要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而设立的县级政区也就必然要随之废省,于是六朝时出现的归乡、信陵二县到后来就只剩下了一个不太重要的巴东县。这是六朝时期峡江沿岸出现的归乡、信陵二县最后演变为今巴东县的历史背景。

地方志 归乡县 信陵县 巴东县

尹弘兵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桂林

中文

151-159

2010-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