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元大都“五十坊”问题考释

元大都不仅为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本格局,城内各“坊”的名称也有二十多个被明代所继承。元末熊梦祥《析津志》,首倡元初大都城以《周易》“大衍之数五十”为依据设置“五十坊”且由虞集命名之说;清乾隆年间纂修的《日下旧闻考》,将《析津志》的上述观点与《元一统志》对大都坊名语源的解说混合编排在一起,造成了二者似乎恰好可以相互印证的错觉。在这两部志书都已经亡佚的情况下,《日下旧闻考》的征引进一步强化了后来者对《析津志》说法的信赖。即使个别细心的研究者觉察到《元一统志》解说的坊名只有不足“大衍之数”的“四十九”个,也只是怀疑可能是在文献刻印抄录中遗漏了一个所致。这个错误自元末《析津志》开始,迄今已延续了六百多年之久。元大都的城门与坊的命名,有很多来自《周易》等经典,显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尽管古代经学家对这句话的解释有所差异,但“四十九坊”的设置恰恰准确体现了元朝的翰林们对“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完整理解,《元一统志》的记载也丝毫不曾缺漏某一个坊。此外,《元史.虞集传》显示,在纂修《元一统志》以及翰林院拟定大都坊名的至元年间,虞集尚属少年,因此他绝非元初各坊的命名者。到元代中后期,文名远播的虞集在担任大都路教授期间很可能修改了部分坊名,《析津志》的记载应当有它合理的成分。

元代 地方志 城市规划 空间格局

孙冬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国内会议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桂林

中文

348-354

2010-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