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民族现代类型电影体系建构的学理路径

通观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历史进程,早在80年前,商业类型电影就已是蔚为大观的电影历史现象。从整个中国电影史来看,商业类型电影流变轨迹中一再出现的阻隔与断裂,又使民族商业类型电影的历史处境尴尬,至今也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好莱坞”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就历史叙述和理论阐释而言,至少应涉及几个关系圈场的套装。其中最大的圈场,自然是自“好莱坞”建立以来与美国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的相关及其演变(如“海斯法典”、“华尔街与好莱坞”、“基督教与电影”、“战后电视与电影”,等等)。其次的圈场应该是“好莱坞”不同时期产业格局一与制度体系(如大制片厂制度体系,制片制度的演变与重建,等等)。再次才是类型与类型体系。相对于常规类型系统基于传统“好莱坞”经典类型系统的延续与更新,超常规类型系统在(新)“好莱坞”类型体系的总体架构里具有更为直接的现代性色彩和更为持久、强大的类型表征效益。这使得有的研究者将这一层次的电影现象概括和提升为“数字好莱坞”的相关表述。注目于民族现代类型电影体系建构的现实,“参照与原在”是认知和阐释的基本路径。“参照”意味着对比观照,意味着仿用、借鉴和启迪。而“原在”则是立足于民族的传统,进而在建构之中放大为中国性的彰显。概而言之,民族现代类型电影体系的建构,在“参照与原在”二元互动的(总体)动力学态势中已初露曙光。新千年以来,从类型意识的逐步觉醒到致力于类型锋面的拓展,类型主打效益的追求和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品牌的铸造,已在建构之途上迈出了具有跨越意义的一大步。

民族现代类型电影 艺术创作 文化价值

虞吉

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西安

中文

117-122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