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典”时代的影视产业与文化生态
在传统的影视艺术研究与批评实践背后,通常隐藏着研究者“经典化”的理论冲动。与文学作品一样,影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也会不断面临着“经典化”的拷问。随着P2P(Peer-to-Peer)技术在网络世界的普及,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观念对文化产品的专属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有的电影市场观念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分化。在此情形下,电影研究者势必要直面新的文化现实,并给出富有成效的回答。新世纪以来,观众参与影像“观看”的体验与消费方式显得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症候。技术对电影美学与电影产业的影响,不仅包括制作技术,还包括媒体传播技术。从影像盗版制品到P2P,再到3D电影风行,此间仿佛达成了暂时的动态平衡。网络技术发展为信息共享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赢利的困难。政府管理部门适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信息共享权”与“作者垄断权”之间寻求平衡点;随着3D技术的出现,再次打破上述动态平衡,重新强调电影院与大银幕视听享受的排他性。由此,电影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格保护,但其高昂的票价、近乎苛刻的准入门槛以及3D狂潮对于普通影院生存空间的压制,也导致了新的产业市场垄断与文化多元性危机。更为有趣的话题则是,3D电影在挑战人类视觉生理极限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技术调整,以寻求技术呈现与视听享受的平衡点。置身如此激动人心的电影产业发展与美学语境转换之中,电影研究也应以足够的勇气与信心加入理论知识升级与研究范式更新的进程之中。
影视产业 文化生态 后经典时代 艺术价值
聂伟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123-127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