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当下古装大片的武侠分裂、国族想象及其认同危机

古装大片从武侠类型(如《英雄》、《锦衣卫》)、宫廷类型(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战争类型(如《赤壁》、《麦田》、《花木兰》、《大兵小将》)再到文化类型(如《孔子》),看起来种类繁多,然而在如上类型中,”武打”元素泛化,甚至在塑造孔子这一民族文化伟人时,也离不开射箭、战争等表现身体冲撞的动作与场面.这存在多种原因.身体动作形成的”视觉奇观”、暴力美学,在肢体技能弱化的现实面前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对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它也是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优势资源整合的结果.由于全球化的传播视野,古装大片直接诉之视觉的身体语言具有共通经验,在海外也存在着接受惯力.侠文化在古装大片的缺席,最直接的表现是底层群体的伦理及价值取向已经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古装大片集中在古代权贵、社会精英这一群体,弱势群体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在表现影片主旨方面功能弱化。当古装大片站在权贵精神的立场上叙述弱者死亡,具有宏观、集体性的国家想象便呼之欲出。从剧本写作的一开始,跨国、跨文化、跨区域已经构成了电影创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古装大片置身于全球文化传播,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国家形象的一种建构,这是一个函待重视的文化事件。跨文化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寻求与对方共享的传播信号”,最后目的是要使对方对自身形象赋予情感。古代中国的自我展现,可谓是跨文化、跨国传播的最大亮点,但是怎样展现,却成为关键所在。目前状况难以令人满意。一言概之,古装大片应当充分展示迷人的文化传统,唤起积极的国族情绪,进而有效地建构国家形象,而非目前所呈现出来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绝望得不能再绝望的情节悲剧。

古装电影 武侠分裂现象 国家形象 价值认同

陈林侠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西安

中文

135-140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