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近60年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演变特征的研究

降雨侵蚀力是反映降雨对土壤潜在侵蚀能力的指标,其长时序的演变分析是揭示土壤侵蚀对气候变化响应机理的基础,并为了解某一地区侵蚀地貌演替,今后水土保持规划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利用1951~2008年淮河流域及周边90个气象站的日降雨资料,采用Mann 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计算并分析了流域内58a降雨雨量、降雨侵蚀力演变的时间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多年降雨侵蚀力为5269.12 J·mm/(m2·h),全流域平均降雨侵蚀力年值序列未呈现显著增减趋势,这与雨量年值的检验结果一致.空间分布上,流域南部大别山区多年侵蚀力最高,而西部最低.流域中部周口、大剔山区以及蚌埠等三个地区侵蚀力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另流域北部鲁中南低山丘陵沿脉区域上升的趋势同样显著.下降中心主要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南四湖附近的黄泛平原.淮河流域境内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桐柏山—大别山区)、重点治理区(沂蒙山区)、主要的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或治理区(如安徽省蚌埠南部岗丘工矿区等)的降雨侵蚀力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应作为今后流域重点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及流失重点防治区.

水土保持 降雨侵蚀力 时间序列 空间特征 淮河流域

马良 李玉国 迟小军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济南 25001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济南 250013

国内会议

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科技论坛

安徽蚌埠

中文

125-130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