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企业家的企业:出口学习--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2001~2007
本文采用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全面考察了出口对包括企业生产率在内的企业绩效的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优质企业做出口,劣质企业做内销,这种“自选择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企业需要支付一笔额外的固定成本,如品牌推广、市场调研、分销和营销体系的建立等。但是,主要依附低端制造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出口企业,以代理和包销出口为主,依托外生的贸易中介,并不需要支付像发达国家出口企业那种额外的固定成本,中国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自选择”主要源于出口和内销两个市场的纵向差异,源于出口市场对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及其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的出口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及其“自选择效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优质企业做出口,通过出口学习、自主创新和控制规模更大的高端价值链,优质企业变得更优秀。而依附低端价值链和外生贸易中介的中国出口企业,主要依靠模仿创新或浅层次的出口学习带来了企业生产率的短暂提升,而后出现动态衰减。为什么在中国优质企业做出口,最后可能演变为劣质企业?事实上,当中国企业从事出口的自选择时,企业的制度前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依附于外生贸易中介的出口企业,已不再需要对市场变化做出直接反应,承担风险进行研发、开拓市场、产品创新甚至连产品包装等也不再是企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出口企业已演变为“没有企业家的企业”,只是车间意义上的劣质企业,其自主创新的动力、能力及其机制已被扼杀。为什么企业会做出这种伤害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以及中国长期内生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机制的“自选择”?中国企业这种“自我伤害”的选择,实际上是不得已从“肮脏”的市场走向“干净”的市场。在国内市场缺乏有效的产权保护及其法律制度的条件下,产品研发面临普遍模仿、品牌推广遭遇普遍仿冒、规模扩张面临严重的应收款问题,而选择出口可以继续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虽然这是中国企业一种目光短浅的权衡,但他们还看不出留在国内市场发展有稳定的、好的制度预期。
制造业企业 出口贸易 绩效评估 自选择效应理论
金祥荣 刘振兴 于蔚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07-115
2010-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