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率表现出“两升两降”的走势,近期的下降持续时间长且下降幅度大。由于工资性收入的消费倾向远大于利润性收入的消费倾向,劳动报酬的下降对扩大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投资需求的扩张除受利率因素影响外主要由利润性收入决定,因此劳动报酬的下降对扩大投资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劳动报酬率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表现为微弱的工资引导性需求,即提高劳动者报酬对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略大于对投资的消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者报酬的总需求效应转变为利润引导性需求,即劳动者报酬率下降对投资的积极影响大于对居民消费的消极影响。1995年后我国劳动报酬率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大,这段时期劳动报酬率持续下降虽然显著地限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但对投资的积极影响超过了对居民消费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功能性收人分配方面,1995年后劳动报酬率的下降客观上起到了扩大需求的效果。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是提高广大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实证研究表明劳动者报酬的提升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驱动转变,从而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当前的利润引导性需求又意味着劳动者报酬的提升对投资的消极影响超过了对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消极的。扩内需背景下功能性收入分配方面我国似乎陷入了“两难困境”:提升劳动者报酬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增强经济增长质量,但却不利于总需求的扩张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偏低的劳动者报酬率却有利于需求的扩张进而有利于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却与“共享性”增长相背离,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在功能性收入分配方面要求相关的政策抉择应权衡利弊,使决策优化。

劳动报酬率 需求效应 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沈坤荣 刘东皇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国内会议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4次年会

北京

中文

149-159

2010-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