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园林成为”invisible gardens”?--从Peter Walker的设计思想透视现代园林
与现代建筑有相似轨迹的现代园林,是从利用新材料、新形式为公共服务的崇高理想开始的,以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中出现了形式取向逐渐超越社会意义取向的现象,以劳伦斯·哈普林、布雷·马克思、丹·凯利等为代表;后期以Peter Walker等为代表的设计师继续强化了这种趋势,直至极端的形式与视觉游戏——纯粹几何形式的重复、冷漠的机器工业化外表、无意义、无地域特征,而且功能几近缺失.或许是园林本身更强调公共属性的原因,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比现代建筑更明显,这也是20世纪下半叶流行于世界的国际主义建筑观念在园林中的体现,但令这些现代园林设计师们尴尬的是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Invisible gardens”,得不到社会的关注.究其原因,与传统园林相比,现代园林已基本失去了园林本质上的终极价值——即对人有意义的艺术形式.这种极端的”物”的形式化使它失去了”人性”的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现代末期的极端状态的园林也预示着新园林的到来,极端的反面就可能成为未来设计的方向.
现代园林 景观规划 设计思想 彼得·沃克
李睿煊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77-279
201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