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被”原生态”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本文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纳西东巴文化的再生产,“黑衣壮”的被发现和被“原生态”过程。从以上两个族群文化再生产的田野志表明,将有些民族文化贴上“活化石”或“原生态”标签的现象,是全球化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化的一种营销策略。这种现象是始自于20世纪90年代当我国加速市场化经济改革之时,且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由于历史上政治、经济和地理的因素,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和东部的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由于缺乏工业、新型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和人才技术资源,西部地区只好选择了利用它们所具有的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做大文化产业之路。当然上述现象的出现也和全球化冲击下,民族主义的兴起也有着某种联系。事实上,“原生态”与这些社会文化的历史本相毫不相关,反倒是相背离。在“原生态”文化的建构中,这些文化被描述为没有历史的文化。不仅它们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生态被想象成为没有发生过变化,就连它们赖以产生的自然生态也没有发生过变化。几百乃至上千年来这些社会文化及其主体所经历过的“文明”化发展历程或被掩饰或被否定。这些族群被说成为没有历史的族群。问题是这样的文化即使是在当下被认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或在远离世界五大洲,零星散布于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四面环海,空间上高度“隔绝”的许多岛屿上的社会此外,当消费主义成为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或说大众消费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的今天,文化产业化成为不可避免。文化的商品化无疑将导致文化的异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异化表征就是文化商品与该文化产生的社会文化及其生产主体在时空上的分离。从文化的本土地域到异地舞台或展览馆;由宗教仪式变成了文化展演;从熟人的空间被变成了陌生的空间;从日常生活的空间、神秘的仪式空间被变成了大众消费的空间;从该文化仪式的有时间性规定到展演的无时间性约束,人们看到的是文化拥有者主体性或说主体需求的日益削弱。文化消费者的喜好成为文化生产的主导性取向。

被原生态文化 人类学理论 产业结构 营销策略

翁乃群

国内会议

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

贵州台江

中文

111-129

2010-06-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