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能量学说视域中的”原生态文化”

本文介绍了文化能量学说视域中的“原生态”与“原生态文化”,分析了文化能量学说解释框架中的文化属性。笔者认为“原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势语境中获得认可与接纳,是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生态危机铸造的结果。也就是说,工业文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及由此产生的无法消除的污染,是作为一个“非预期后果”出现的。这种“非预期后果”的出现,是建立在人类无序竞争的基点上。而这场竞争的本质,其实是各个族群之间以及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企图实现的对“他者”的控制与支配。正是在人类无序竞争与相互控制的进程中,使自然生态系统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这是因为,“能源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正如它是生命之本一样。因此每个社会的权力最终归于那些掌握了转化、交换和排除能量的外部工具的社会成员。社会的阶级划分,剥削、特权和贫困,完全取决于社会的能量流动渠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谁控制了外部工具,谁就控制了能量流通的渠道。他们就决定着社会分工以及各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因而人类每个族群都想企图通过控制自然来控制“他者”,甚至不断地通过摧毁自然来消灭“他者”。如果说,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那么,这种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对“原生文明”或“原生态文化”的重新解读与强化来间接而委婉展开的。这是由于现实语境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所主导或参与的社会权力运作、财富流通与分配、信息传输与意义生成等社会过程,都不能与工业文明所建立起来的物质基础条件相脱离。另一方面,在资本以电子速度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地方族群被迫不自觉地参与了全球竞争。而民族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化的与文化资本化的基本形式,为地方族群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机遇,为地方族群“原生态文化”的展演与销售搭建了平台。
原生态文化理论 文化能量学说 文化属性 可持续发展
麻勇恒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编辑部
国内会议
贵州台江
中文
288-295
2010-06-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