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屯堡地戏的近代发展与变迁
为了揭秘屯堡地戏在发展进程中的变化,笔者以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兴红村苗族地戏《五虎平西》为个案,走进田野,对其形成、发展进行多方调查。通过笔者对兴红地戏的个案调查,不难看出,如今的苗族地戏,它所积淀的不仅仅是屯堡文化的基本元素,也凝聚了兴红几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同时也是中国戏曲及苗学层面的艺术创造,并以其鲜明的民族艺术个性跻身与中华民族的戏剧和艺术之林。从人类学的视野来看,苗族地戏是屯堡人与苗族和睦共融的铁证和象征,也是文化共享的综合体系,是承载和展现屯堡社区的和谐根本。由此,也不难诊释,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屯堡地戏在周边少数民族村寨中产生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背景下,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与屯堡人的密切交往,使屯堡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种文化共融共享的局面有利于地方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其次,通过此次调查,也不难透析出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任何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和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这个新时期时代背景下,屯堡地戏跟其他民族文化一样,由于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研究需要等诸多原因,还有旅游发展的浪潮、政治格局的极大影响,他们不可能不变,但无论怎么变,只要其本质特征不变,只要是民间自发性的自然变化,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适应人们生活精神所需,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社会文化热流,那它应当还归属于原生态文化的范畴。那如屯堡地戏,即演艺的目的还是以消灾纳祥为主,演艺的故事情节内容也还是古代的尽忠报国英雄事迹,唱腔、基本套路也是民间艺人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民族特性等元素,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变化。
地戏 原生态文化 民族特色 艺术价值
秦发忠
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贵州台江
中文
456-464
2010-06-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