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初探普洱市境内茶马古道形成、分布及现存遗迹

茶马古道最早起源于人类早期交往的自然通道,又因茶马互市而得名,以茶易马始于唐朝,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西南淮国献给周武王伐封的贡品是“丹漆、蜜、茶”,由此可见,茶马古道在唐之前业已成雏形,而铺设石头路面则是在明、清、民国时期。 普洱市是滇西南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道,东南从江城可到越南、老挝,西南从澜沧、西盟、孟连3县可达缅甸;水路沿沧江而下可连续通东南亚各国。曾为陆路商埠的思茅,商贾云集,马帮四至,曾盛名一时,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是衔接边内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之地。 历史上普洱市通往省城和县城之间的骤道称“大路”,通往乡间山村的步行道路称“小路”。唐代以后,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的扩大,茶马古道已具雏形,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主要茶马古道已日臻完善。以普洱市中心城市—思茅为起点来讲,主要有通往江城、打洛、澜沧、昆明4条分别向东、南、西、北方向延伸茶马古道,中间有大小无数条道路纵横交错。 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其纵横交错,跨越数千里,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也让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和繁荣,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乃至西南各民族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随着历史的进步,茶马古道逐渐被尘封,但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保留了很多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普洱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和文化研究价值。

茶马古道 交通运输 分布规律 文化融合 历史价值

郑治民

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国内会议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

云南普洱

中文

63-67

2010-06-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