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沿线的多民族关系--以普洱市澜沧江以西为例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西南与缅甸接壤,东南与越南、老挝交界,国境线长达486公里,亚洲最长的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市,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陆路水路重要通道,唐宋时就形成了茶马古道,清代被列为云南三大海关重镇之一.普洱市的澜沧江以西,是茶马古道大理、永昌、顺宁至缅甸景栋、大其里、金三角,普洱至缅甸阿瓦、曼德勒等地的重要通道.众多的跨境民族生活在普洱茶马古道沿线,而有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茶马古道不仅是交通线,还是边地各民族连接中原和中南半岛经济文化的纽带.民族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边疆的稳定、民族团结.历史上多民族关系的和谐,表现在联姻和亲、封赐、自治、亲密往来上。茶马古道沿线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中互相学习和互助,早已形成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内在联系。历史上澜沧江以西茶马古道沿线的多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傣族当权者对各民族所采取的统治策略,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优良传统分不开。而今,在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多民族关系,对促进区域文化复杂性互动的平衡,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使普洱市各民族文化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存共荣的生动局面,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在根本上调和、融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关系 茶马古道 和谐社会 文化价值
张海珍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云南普洱
中文
75-79
2010-06-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