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关于洱源境内茶马古道遗迹

洱源历史悠久,是洱海的发源地,古时称浪弯。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山岭纵横,河湖交错,交通大多为弯曲山路。东与鹤庆相连,南达洱海北岸,西片镇乡紧靠云龙、漾濞,北通剑川、丽江。早些年居住于此的主要是由北方氏羌族的一支僰人迁入,构成了当地白族来源的一部分。据学者考证,在古代今右所是一个大湖泊,阻断了由邓川到浪弯(洱源城)的陆路,古人选择了由邓川新州至旧州再翻过天马山、入凤羽,后分道(一条往西翻越罗坪山过“云浪分疆”入云龙,再进入永平汇入博南道)。另一条往北入浪穹,继续沿西山脚至梨园村翻山到牛街南山脚、梅城、西甸沿西山脚北行,经文曲、天子庄、下站、上站往北出后分剑川、鹤庆两路行走,通往丽江、西藏。这就是洱源境内最早的古驿道(后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西路)。 在茶马古道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如德源桥、天瞿桥、旧州一塔、凤羽古镇,又如上站村、下站村、官营村、哨横村这些村寨都是古驿道上重要关卡。马帮的往来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与传播,各民族之间语言,生活、农业生产、畜牧业等等相互渗透,相互通婚,形成了以白族为主其他以汉、彝、回、傈僳、纳西、傣、藏等多民族聚居县。从民国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逐渐减少,主要是受到214国道(滇藏公路)连通和当地短途马帮的兴起冲击,还有就是土匪的横行;改革开放后,科学生产力大大提高;交通枢纽的增加,机械化运输已取代了马帮运输,人们再也听不到大马帮悠扬的驼铃声,再也看不到身穿藏袍后面还有跟班藏奖的马锅头的身影。马帮所经过的几个古镇当时的热闹景象也变得冷冷清清。只留下历史沧桑的文化遗迹和后人无穷的回味。

茶马古道 地理路线 历史遗迹 文化价值

朱晓勇

洱源县文物管理所

国内会议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

云南普洱

中文

133-133

2010-06-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