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良性还是恶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上的几个误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仅指在窦性P波时出现的PR间期延长,如在异位室上性节律时引起的PR间期延长不应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个别情况下PR间期的延长并不一定存在真正的传导异常,在正常人群中PR间期长于0.20秒或短于0.12秒约各占1.3%,应注意到PR间期正态分布曲线两端的情况,并不意味着传导障碍等,其次介绍了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细化分类,然后介绍了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作者提出了房室传导阻滞分类的新分类。最有代表性的是Fox等在1982年提出的房室传导阻滞分类法,先按阻滞的部位分类,每个部位再细化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度”并不能反映阻滞的部位,而临床上阻滞部位的不同对治疗和预后更有意义。比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发生在房室结内则预后一般较好,不需特殊治疗;但如发生在希氏束远端或双侧束支内,提示常存在两个部位的阻滞,肯定有器质性病变且预后较差,甚至引起晕厥、碎死。在考虑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时,人们常常忽略心房频率的因素。此外在分析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时,还需注意房室交界区和束支的传导情况(生理不应性、病理不应性、隐匿性传导等)、自主神经的影响、RP和PR的关系、交界区或心室逸搏点的位置等影响房室传导的因素。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诊断标准 临床预后 辨证分型
张海澄
国内会议
大连
中文
94-97
2010-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