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西一次特大暴雪过程的流型配置及物理量诊断分析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11月9-12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特大暴雪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该次持续性大暴雪天气过程,出现在两种环流背景下,大暴雪期间主要受3个α中尺度的暴雪云系影响;特大暴雪、大暴雪云系的生成、发展、移动与700 hPa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生成、发展、移动、存亡息息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00 hPa以下东北、西南、偏西3支急流强盛,且随高度顺转,是此次百年一遇特大暴雪过程流型配置的主要特征.200 hPa以下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湿层厚度高达200 hPa,散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低层幅合高层辐散的对称结构,强降雪时段400 hPa以下水汽辐合量成倍增长.这种物理量场的有利配置促进了低层湿空气的聚合及向上的抬升运动,为大暴雪、特大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两种环流背景下出现的降雪量与散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高、低层的辐散、辐合强度,湿层的厚薄成正比;散度变率的增加与强降雪峰值的出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有12~18 h的提前量.
特大暴雪 过程分析 流型配置 物理量场
苗爱梅 贾利冬 李智才
山西省气象台,太原 030006 山西省气象局,太原 030002 山西省气候中心,太原 030006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328-338
2010-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