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胃微生物强化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中共培养菌群结构及特性研究
本研究分别以新鲜瘤胃液及瘤胃液和颗粒厌氧污泥复配作为接种物,至两套600m1自制秸秆厌氧消化装置中,保持HRT, SRT不变,不断提高上样负荷(LR)从2.5gL-1d-1到12.5gL-1d-1,使两套装置VS(g/L)从分别从77.13、70.31提高至122.2、123.47;以碳代谢作为指标体系,检测纤维素、半纤维、木质素含量变化,液相COD(可溶性糖、VFAs),产气:pH、酶活性测定,随着VS(g/L)的不断提到,两套体系DM降解率、甲烷产量、液相COD、pH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基于16S rDNA进行PCR扩增,对古菌、细菌保守16S rDNA进行PCR扩增后,利用PCR-DGGE进行了菌群结构多样性分析,利用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总菌、真菌、原虫和甲烷菌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套体系不同条件下优势菌群组成的不同,瘤胃微生物强化了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进一步工作重点以培养体系菌群为出发菌群,将(青霉素、链霉素)用于去细菌;放线菌酮、制真菌素用于去真菌;氯霉素用于去甲烷菌,利用亨氏厌氧滚管法分离纯化不同组成共培养菌群,进行鉴别和功能验证,在微生物菌群结构、功能基因转录、能量代谢及群体感应信号等多维水平上研究菌群关系的形成机制;并有目的地塑造互利、互养、互营三种菌群关系,通过考察电子传递和群体感应信号在菌群关系形成中的作用,以有效调控共培养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强化秸秆消化产甲烷过程。本研究为菌群关系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共培养菌群强化秸秆消化产甲烷新的技术手段和依据。
瘤胃微生物 共培养菌群 秸秆厌氧消化 甲烷气体
邓玉营 阮文权 黄振兴 肖小兰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67-167
2014-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