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鳞副泥鳅微卫星分子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随机采用47个自行开发的多态性EST-SSRs分子标记对大鳞副泥鳅全同胞家系(AB2011-F6)的117尾个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共检测到等位基因97个,各座位等位基因2-3个,有效等位基因1.5945-2.864个,观察杂合度0.1111-1.0000,期望杂合度0.1054-0.6537.所有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07,平均等位基因2.06个,平均观察杂合度0.4728,平均期望杂合度0.3968.用筛选并验证后获得的58个多态性位点与全同胞家系AB2011-F6(分三个平行样本:AB2011-F6a、AB2011-F6b、AB2011-F6c)的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与全长、体长、体高、体质量、空壳质量显著相关的标记分别有17、16、16、15、17个,有22个标记与两种以上的性状相关,有9个与特定生长性状相关的标记在不止一个群体中显著相关.标记Pda174的AB基因型和Pda247C的NN基因型可作为全长选择的优势基因型用于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标记Pda310的AB基因型可作为体高优势基因型;Pda301的AB基因型可作为体质量选择的优势基因型,本研究结果有望在大鳞副泥鳅良种选育工作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应用.

大鳞副泥鳅 良种选育 微卫星分子标记 生长性状

李彩娟 凌去非 王国成 叶竹青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国内会议

2014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三十次学术会议

苏州

中文

92-100

2014-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