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我国高压氧医学事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本文阐述了高压氧医学的五个阶段1964-1973年初始阶段,1974-1982年大型氧舱建造阶段,1984-1993年发展阶段,1994-2001年法制化阶段,2001年一至今走出中国与世界接轨阶段。 分析了现状:一、在极大多数医院内高压氧科室的地位低下。因为编制等原因,大部分医院内高压氧科室处于其他科室领导之下,如挂靠在康复科、理疗科或急诊科、神经内外科之下,属医院的辅助科室。无独立门诊、独立病房、人员编制少,病员来源于其他科室转诊等等,这样造成经济效益差、收费标准低而运行成本高、奖金少.有时急诊抢救很辛苦但高付出、低报酬,造成从业人员不安心工作。二、高压氧专业不安全因素多,风险大。在目前的社会医患关系形势下从业人员心理压力亦大,万一出医疗事故无法处理。三、社会上对本专业不甚了解,缺乏理解,甚至有的医院自己有高压氧舱还把急性co中毒病人转院或不做高压氧治疗。四、高压氧科室缺乏学科带头人,不知道想搞些科研,缺乏科研经费。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发表上不了杂志。造成职称晋升、调级进步的困难。有的只能考原来的专业去提职称晋升。归根结底是医院领导不重视,只求不出事,不想有所进步发展。但无高压氧舱科室,领导又没面子。因此发展迟缓或不想发展。 对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一、有条件的医院应根据医院特色建立专业科室,设立病房或ICU病房,提高高压氧医学专业的水平和声誉。如现不少地区成立了高压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心或研究所(院)等。二、高压氧医学应与危重疾病医学相结合。特别是与神经内、外科的ICU重症监护病房结合,争取更多的危重病员来高压氧治疗;与麻醉科结合收治麻醉意外的病员;与整形外科结合开展植皮后、皮瓣移植后、鼻耳再造术后病员做高压氧治疗,提高成活率。三、与急诊医学相结合开展CPCR、PVS、MCS等病员的急救工作及高压氧治疗.、与自然灾害抢救工作相结合,对气性坏疽、休克病员的抢救工作。、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的医院,应创造条件参加科研与临床医学实践的工作,走开拓、四五创新之路。此外,还可与康复医学、全科医学、中医内科等结合,走一条特色之路。

高压氧医学 临床治疗 疗效评价 医疗服务

张绪中

国内会议

全国第四届脑复苏与康复高层论坛

南京

中文

33-37

2014-09-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