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榆次区郝家沟吉利新能源汽车场区湿陷性黄土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研究
由于地质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山西黄土工程性质与甘肃、陕西存在明显的不同,进而组织进行了晋中盆地大型黄土浸水试验。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计算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200kPa下湿陷量计算值△s为113.72cm。试验场地的湿陷类型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Ⅳ(很严重)级。远大于室内试验计算值,表明大型试坑浸水试验现场监测到的试坑内部土层最大自重湿陷量为84.45cm,远大于该地区《规范》推荐的修正系数0.5偏小,建议取加权平均自重湿陷量的反算值0.70。 室内土工试验数据显示场地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24m,现场深标点观测数据显示,该场地自重湿陷性土层下限深度为18m,与室内试验结果差异较大,分析是由于取样扰动及原位与室内试验应力状态差别所引起。 试坑半径对湿陷范围具有直接影响,浸水面积越大湿陷范围越大,地貌单元对湿陷影响范围具有控制作用,湿陷影响范围与湿陷土层厚度的比值均在1.6倍左右,因此重要工程附近1.6倍湿陷土层厚度范围内不可以有长期积水,否则将受到土层湿陷的影响。 按照湿陷发展速率来划分,试坑地表的湿陷过程由初始浸水-湿陷起始-剧烈湿陷-稳定湿陷-剧烈固结-稳定固结6个阶段组成。按照试坑周围裂缝的发展过程来划分,共分为4个阶段,即拉张阶段-拉剪阶段-扩展阶段-挤压阶段。 打设大量注水孔的浸水试坑,其水分在土层中的扩散规律是由上下两个方向共同向中间运移,上下水分运移锋面回合后向试坑外围扩散,最终形成“裙形”浸水区域及“钟形”饱和区域,本次揭示的浸润角为45°。 浅表层土体产生了向试坑方向的位移,深部土体则向试坑外的方向位移,距试坑越远的监测线,其拐点越浅;拐点以下,在同一条监测线上,深度越大其水平位移也越大;在不同监测线上的同一深度处,距试坑越远水平位移越小。
湿陷性黄土地基 试坑浸水试验 扩散规律 数据分析
李永伟 闫金忠 陈玮
山西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72-82
2014-08-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