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冲动攻击性的纵向研究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和认知决策能力的变化. 方法:以100例符合DSM-Ⅳ苯丙胺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的100例自愿戒毒者为研究对象,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uss攻击性量表和爱荷华博弈测验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两次评估其冲动攻击性和认知决策能力,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1)苯丙胺所致精神性障碍患者BIS-Ⅱ、BAS第一次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第二次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但仍高正常对照组(均P<0.05);(2)爱荷华博弈测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第一次测试五个模块净分数显著差于对照组(F=23,509,P=0.000),且两组净分数均随测试进程评分逐渐增加(F=23,750,P=0.000);病例组前后两次测试比较,第二次评分优于第一次(F=22.991,P=0.000);病例组第二次测试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对照组评分显著优于病例组(F=24.152,P=0.000). 结论: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具有较高的冲动攻击性和较差的决策认知能力,且这些特点既具有质的特性,又具有量的特性.
苯丙胺致精神病性障碍 药物治疗 冲动攻击性人格 认知决策能力 临床疗效
苏中华 王会 赵晓丹 徐芳芳 郝伟
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乡医学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42-48
2012-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