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传播媒介--以上海世博会城市案例馆为例分析拟态传播环境对建筑传播的影响
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巴塞罗那馆的研究,分析其建筑拟态传播系统的元素构成,进而分析建筑拟态传播环境下建筑传播效果和普通建筑传播效果的差异. 在拟态建筑传播环境中,建筑真实的型体、颜色、构件、空间等属性被一些识别性或特征更鲜明的符号代替,为了让建筑受众更好地体验到建筑空间特征。但由于某些建筑客观属性在传播过程中被信息滤除,受众对于建筑物的建筑感觉和建筑知觉上的认知的丰富性将和实地参观建筑物的感受有差别。 在拟态建筑传播环境中,为了传播的效果和由于传播条件的某些限制,信息的选择和优化是必须进行的步骤。这就将导致建筑构件细部等元素的缺失,从而使得拟态建筑传播媒介与实体建筑媒介相比,给建筑受众带来了建筑心理感知的差异。 其次,在建筑拟态传播环境中,符号有其特别设计的一整套编码体系,这也是为了让受众更好地体验建筑而设计的。这也将造成建筑体验的程式化。 真实的建筑环境中,人们感受建筑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如触摸材料、感受光影变化、体验空间韵律等等。不同的方式能够造成对建筑不同的感受。 由此可见,拟态建筑传播环境对受众的建筑体验的丰富性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再次,跨地域的建筑传播本身就充满挑战。不同的地域其建筑文化必然是不相同的,不同的文化的符号系统一定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对交流传播将造成障碍。 如果对于符号的选择与运用没有很好的掌握,没有很好地适应受众的文化符号体系,很有可能造成建筑传播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相比的差距。
建筑传播 拟态传播环境 信息优化 符号选择
马翌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225-226
2010-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