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传统材料在表皮舞台上的建构--以砖、石、木为例

本文选择以建构为视角,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深入建构文化的分离中,展开对砖、石、木应用于建筑表皮的研究,探讨传统材料与表皮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考传统材料运用的更多可能,希望能为建筑师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砖、石、木等传统材料的魅力提供一些新的视野和思路. 通过前文的论述和建筑实例分析可以看到,国外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在建筑实践中,凭借灵活的思辨在各种思维定式之间轻逸跳跃,利用新的技术与设计理念努力拓展传统材料的建造可能性。在这样一些实验性的建造研究下,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设计思想与技术手段。这样的构思和设计将为传统材料的创新使用带来一个发展的动力。 相对于国外,中国对传统材料的建构研究还仍然处于孕育和启蒙阶段。建筑界对于材料应用的不重视导致整个建筑行业对于材料开发应用的缺乏。而且建筑师对于材料的了解、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材料构造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创新性思维以及建造过程中对于施工的精确表达,这种种条件和环节都是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实践所欠缺的。显然,这些就导致了砖、石、木等传统材料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虚弱和失语。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国己经有一些实验建筑师在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对传统材料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大胆地尝试与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比如前文提到的张永和在重庆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心试验基地中运用面砖作为表皮的建构尝试;建筑师王澎在其作品宁波市美术馆设计中对青砖和木材的应用:还有刘家馄在犀苑休闲营地的黑色镜面花岗岩和鹅卵石墙等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多的像中国实验建筑师那样的对传统材料的构造方式和艺术表现潜力的探索和创新。这需要人们共同的努力,而不是仅靠哪一个人或哪一种理论就能改变现状的。

建筑表皮 传统材料 逻辑关系

邵勋 滕小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南京

中文

385-388

2010-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