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街区空间形态的风环境影响系列研究之二--孔隙率对街区风环境的影响

本系列研究从街区空间形态与街区自然通风的相互关系入手,结合城市形态学理论重点探讨不同街区空间形态下,街区风环境的分布状况,探讨有利于改善街区微气候的街区空间设计,从而达到创造良好的街区风环境,提高街区环境质量的目的.本文将重点讨论孔隙率对街区风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点式建筑还是板式建筑,整个街区的平均风速都是随着孔隙率的增长而增长; 街区内东西向冠层的平均风速却更多的与建筑的形态、布局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与孔隙率关系不明显,其原因可能与本次计算案例较少有关,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增加相应的案例数量,进一步讨论孔隙率与冠层内平均风速的相互关系; 在街区的顺风向留出更开敞的风道对街区风环境比较有利,也就是对东西向冠层平均风速有利;顺风向对建筑进行大的错动比进行小的错动对东西向冠层平均风速有利; 在点式建筑的排列下,背风区处于建筑的北面,南面则处于前排建筑的背风区内,这种排列方式所形成的街区风环境状况并不理想。板式建筑的背风区处于建筑的东向,在东西冠层内具有良好的通风,这样对建筑室内的通风以及污染物扩散都有着良好的自然引导作用; 孔隙率对不同形态街区通风状况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近地面和低楼层,随着高度的增加相应的影响会减小; 以数值模拟的方法预测街区的风环境,能以较短的周期和较高的精度为街区形态的选择和街区布局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街区 空间形态 风环境 皱褶率

肖姣 陈宏 韩干波 辛威 周雪帆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南京

中文

579-584

2010-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