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肝性骨病的发病机制

肝性骨病是慢性肝脏疾病患者中出现骨矿物质密度整体改变的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在临床工作容易被忽视.其发病率高,但诊出率低,可出现腰痛、驼背、骨折等骨质疏松的表现,老年肝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预后尤为不佳.脆性骨折等不良结局为社会及患者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降低生活质量,肝性骨病已经逐步成为医疗界和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肝性骨病的发病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重视,及早诊断、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个人的经济负担.肝性骨病除慢性肝病基础病变表现以外,其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细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为特点.慢性肝病患者中,主要因性激素灭活障碍,维生素K、维生素D3、钙磷代谢紊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他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或降低,以及肝病治疗中激素、利尿剂等药物的使用等,均可导致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分别介导的骨形成与骨吸收失衡,继而发展为骨软化乃至骨质疏松.由此提示临床医师,在各类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中,首先要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病,保护肝功能,并针对上述病因处理骨质疏松,预防发生病理性骨折,提高肝性骨病患者生活质量.

肝性骨病 发病机制 生活质量

侯建明 林帆 林滢

福建省立医院

国内会议

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重庆

中文

1-5

2014-06-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